当前位置: 首页 > 新闻中心

水电造价“不能说的秘密”

2013-02-20

一次和水电人士在餐桌上闲聊,三句不离本行,说到如今的水电造价问题,话匣子就打开了。

如今,全水电行业,由于物价、人工材料费用的上涨,“十二五”期间的水电造价早已非“十五”期间可比。现在平均造价每单位千瓦大约在1.5万元左右,由于当前的水电开发相比以往深入到了更加偏远的地区,造价上升也在意料之中,高的每千瓦到了2万元。

这是按照装机规模来算的,另外还有一种算法,业内认为更科学:就是按照单位电度投资计算。水电站经济效益的好坏,直接取决于来水和电网的调度,因此在电网调度一定的情况下,水库越大的电站明显效益更好。例如澜沧江上小湾、糯扎渡,红水河龙滩,都是效益比较好的。也有不好的,例如大渡河瀑布沟,2012年弃水30多亿立方米,相当于损失电量10多亿度。其原因在于送出容量受限。四川省曾规定,川内水电站留一定比例供当地,实际上四川负荷无力消纳,因而导致弃水。

如今在造价里,占比很大的一块,就是移民费用。这费用大致可分为四个部分:

一部分是移民实物指标的补偿,按照国家“三原原则”(原标准、原规模、原功能),实际上在补偿过程中往往地方政府都会“超前”要求。

另外一部分,就是土地的淹没损失补偿。按照目前的分类,土地分别有林地、耕地、菜地、草地、荒地多种,补偿标准不一。为争取更多的补偿利益,水库移民出现了许多让人哭笑不得的滑稽事。例如有的老百姓,会神一样地在一个晚上“抢栽”出几千株花椒树,尽管这些花椒树只是一根枯枝插在土里,等到第二天实物指标调查时,按照花椒树的补偿标准,每株补偿几百元。除此之外还有一种集体行为,就是当地政府将原来废弃的荒地、河滩地统统作为林地和耕地处理,要求按后者的标准给予补偿。

第三部分,水电站建设往往附带着基础设施的修缮,包括路、桥、医院、学校等。每到一处,地方政府“跑步进入现代化”心切,恨不能将所有乡村公路都修建成一级或二级公路,学校按照现有生源规模5倍甚至更高的规模来修建,医院按照未来30年的现代化标准修建,凡此种种,导致水电建设成本雍高。

第四部分,由于水电科技的飞速进步,建设施工速度加快,移民搬迁进度往往滞后于工程进度。地方政府在移民问题上想出了绝招:先“拖”后“卡”。先“拖”,就是在蓄水之前的几年时间里磨磨唧唧、拖拖拉拉、推三阻四;磨到下闸蓄水前夕,“卡着”业主要“赶工费”、“加班费”,因为到了这时候不能按期下闸蓄水,业主损失将更大。据笔者私下渠道了解,向家坝截流围堰挡水,业主三峡集团为此支付了15亿;糯扎渡下闸蓄水,业主华能澜沧江公司支付了5亿;鲁地拉计划2013年4月30日下闸蓄水,业主中国华电支付了5亿。这些钱大多经不起审计,进不了概算。各种名目的费用更是不胜枚举,水电开发业主就这样成了“冤大头”。

之所以“冤”,是有一些根本八竿子打不着的事情,也能找到水电头上来。例如向家坝水电站建设期间,四川省鼓捣出一个向家坝灌区,不仅要求向家坝水电站供水,修灌溉渠道这件事也落到了业主三峡集团头上。而向家坝灌区曾是国家发改委作为农业灌溉项目单独立项的项目,四川省不管,10多公里的灌溉渠道,三峡集团砸了10多个亿。云南省心理不平衡,终于也找了一个修路的理由,同样向三峡集团要了10个亿。

除了水电移民,还有环保。在笔者走访过的许多水电站里,许多环保投资并没有真正有效地发挥作用,投资回报、经济性根本不能按照市场经济规律来计算。如今,几乎每修一座水电站,环保部门都会要求分层取水、鱼类增殖站、过鱼设施、珍稀动植物园等等,重复建设和浪费惊人。交通部门见着了,心理也不平衡,于是也恨不得要求每一座水电站都建设通航设施,也全然不管这条河是否真的值得通航。有个小故事更是让人忍俊不禁,环保部门到某水电站去调研,到职工食堂吃饭,觉得卫生做得不够好,当即罚款700万。

全乱套。

有人说,这都要归结于1994年国家分税制改革,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分配不公导致地方政府只能靠出卖土地过日子。所谓招商引资,最终变成了“关门打狗”,一旦项目落地,就开始“吃大户”,各种要钱的名目明的暗的都来了。

而鲜有人分析,地方政府“吃大户”的最深层原因,并不是这些人觉悟低,而是电价非市场化、按成本审批电价催生的天然恶疮。水电行业早已不同于自然垄断领域,而是通过多年的市场化改革引入了充分的竞争,前些年的“跑马圈水”足以证明其竞争之激烈。然而就是在这样的充分的市场竞争领域,水电电价至今仍然实行的是按成本审批电价的模式,即“高成本批给高电价”。在这种模式下,老实人反吃亏,地方政府也无需再担忧因各种名目抬高的成本由谁来买单这档子事。

试想,如果你去餐馆吃饭,实报实销,你是选择吃鲍鱼还是选择吃白菜?同样试想,如果电价实行的是市场化机制,投资方和地方政府为了项目具备竞争力,是不是就要精打细算、节约成本?如果一个项目,地方政府想加名目在上头,最终可能导致这个项目没有人愿意干,他们还会不会“吃大户”?

这样一想就不难明白,市场机制是天然的良性土壤,不必每天往地里跑,只需要几个关键环节的浇水施肥治虫,自然就能生长出茁壮的庄稼。在如今的电价审批模式下,价格部门需要“一厂一价、一站一价”地去核,全国水电站何其多?审批电价成了天然的孳生腐败的恶性土壤。为了跑电价,“八仙过海各显神通”;为了跑到高电价,请客吃饭送礼就成了再正常不过的事。

然水电领域仍只是冰山一角。价格部门的定价机制的不尽合理,不知道还要让中国经济付出多么惨痛的代价。

来自:中国能源报 胡学萃
上一页“先移民后建设”:水电开发新方针
下一页光伏企业押宝国内电站项目 “金太阳”或得宠
版权所有:宁波新中电电气有限公司   浙ICP备10056300号